第694章 老帅凋落(1 / 2)

大宋燕王 战国萧烟 1753 字 11天前

隆兴二年二月初,兴仁府发兵两万北上澶州,激战一天,金军败走,夺两县,金军据澶州坚守,宋军随即向东行,过范县、阳谷二县,直攻博州。

得山东义军相助,薛望率领的兴仁府北伐军,历时一天,攻破博州城。

兴仁府北伐军与山东义军在济水以北连成一体。

消息传回临安,一扫北伐军杞县新败之阴霾,主战派在朝中的阵脚稍加稳固。

三月十六,临安诏令杨丛义任京东、京北、山东、河北招讨使,兼北伐右军统领,大军移驻济州。

五月初五,朝廷同时给北伐右军杨丛义、中军李显忠、左军吴拱下令,全线推进,全力北伐,收复中原旧地。

五月二十五,李显忠亲率十万大军,由归德府率先出击,一举攻破金军杞县防御大营,残余金军撤往汴京,而后转攻通许,激战两天,败通许金军,摧毁通许县城。

五月二十九日,吴拱从许州发兵五万攻尉氏县,激战一天,城未破,金军不退,相持多天后,李显忠派兵增援,两军合力破城,杀敌三万余。

至六月初七,汴京以南的三座拱卫大营尉氏、通许、杞县全被摧毁,汴京南部、东部守军全部收缩至汴京周围十里之内,将兵力进一步集中。

六月初十,李显忠命兴仁府守军一部入驻兰阳,压缩金军活动空间。

从六月十五开始,宋军北伐左军弃守许州、北伐中军弃守归德府,调集全部兵力,共计十五万大军北上,与金军对峙于祥符县。

六月二十一,金军集合二十万兵力,与宋军战于祥符。

双方激战一天,金军大败,逃回汴京城,宋军亦伤亡惨重,知汴京城高墙厚,未敢贸然追击。

六月二十三,李显忠在汴京东南二十里设置北伐大军东营,同一天,吴拱在汴京西南二十里设置北伐大军西营,东西两营相距三十里,将金军封锁在汴京城内,使之不得随意出城,更不能南下侵扰各地城池百姓。

北伐军兵临汴京城下的消息传回临安,皇帝赵昚和主战派大臣,无不欢欣鼓舞,就连临安百姓也开始议论北伐事。

靖康耻将近四十年来,这可是宋军第一次距离汴京如此之近。

李显忠、吴拱的名声在大宋军中一时无二,风光无限,只待再进一步,收复汴京,便能青史留名,名垂千古。

见金军一败再败,北伐军兵临汴京城下,不少主和派大臣都纷纷转变立场,开始支持北伐,甚至有不少人自请外放,去归德府、兴仁府、许州等地任职,好为北伐中原,收复汴京出些力气。

由于朝堂形势大变,汴京城外的东、西两营得令,不得贸然出击,更不可毁坏汴京城。

李显忠、吴拱,趁此机会按兵不动,好生休整,只待时机成熟,再一举攻下汴京城。

就在李、吴二人合兵向汴京推进之时,身在济州的杨丛义也没闲着。

在移驻济州半个月后,杨丛义派遣属官给山东义军送去招抚文书。

半个月后,山东义军首领沈复带整个山东户籍名册来投,表示愿意归附。

五月初,杨丛义招抚山东义军成功的消息送回临安,大宋平白得到整个山东东路,赵昚一时之间,意气风发。

当听闻山东义军首领沈复是一介书生,早年曾在江南求学,后经商,逢金人南侵,便散尽家财,招募义军,奋起反抗金人,念其忠义,赵昚力排众议,当即赐沈复进士出身,带礼部员外郎职,封为山东东路安抚使,知益都府。

名册所载山东各州各县官吏,全部正名,由吏部造册,俱为大宋官吏。

同时诏令,山东东路各州各府,减免赋税三年,不征徭役。

五月底,诏令传至山东益都府,沈缙以沈复之身接受朝廷册封,山东八州二府正式归附大宋。

六月初八,山东义军改组为大宋北伐军东路军,左军统领姚昶,右军统领罗聪,受山东安抚使沈复节制,协同北伐右军统领杨丛义展开北伐,收复大宋旧地。